AO3:Ahona_SUriel。可逆不拆互攻派,灵肉合一派,墙头cp清单详见置顶,此博不发文,仅用于交流
 

【闲聊】图书馆观评述三国类著作

【不是推书】


五月六月,分别在南图和天图。两座城市都是我很喜欢的文化底蕴非常棒的一线城市,图书馆作为城市的文化信标不可轻易错过。不过因为去的时间很有限,各自分给图书馆的时间只有一天,勉强够走马观花。我顺着新书架子一本本按照兴趣往过翻,发现了不少关于三国的评述类著作——
你三国真真是常看常新啊。


其实我向来爱好自己直接翻古书,哪怕啃不太仔细也要自己直接啃,不愿意接收其他人的思想消化过的东西。但读书读史向来狭隘不得,历史迷们很容易打架,打得头破血流那种,所以其实更应该博览多方观点,古今百家之言都应看一看。


但是怎么判断作者滤镜有多厚、厚到了什么地步呢?尤其很多人没有条件直接啃史书?对于下至司马炎建晋的三国类相关,lo主在此提供一个私人觉得非常好用的折射点——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毓弟会,年少於玄,玄不与交,是日於毓坐狎玄,玄不受。孙盛杂语曰:玄在囹圄,会因欲狎而友玄,玄正色曰:“锺君何相偪如此也!”(偪,通假“逼”)


鉴于我厨这对儿,讲什么就不再翻译了哈,狎字呢就是那个意思,没有别的意思。

然后翻开手头一本三国相关:
“钟会说:‘我不能这一辈子都得不到名士的亲近。’”

此处省略大笑五百字(当时我真的笑到飞起心疼作者)。是不是一目了然?如果说时间线明明写到了这之后,对于这一段却隐去不提,是不是也能说明什么?


当然,我完全没有评价滤镜好坏的意思。只要不是第一手史料,所有人写下的关于那段历史都套着自己的滤镜,又受社会条件什么的多方限制,什么滤镜都无可厚非。再说得激进一点,想要原原本本的真实历史,唯有身体力行地穿越回去当个隐形人开上帝视角旁观。
如果有人能做到请务必开个直播。
就算直播也受拍摄角度和手法的限制是不是。


【话是这么说接下来lo主将要代表个人发表大客观不理智发言,理中客可以散了。】


在南图一上来就被我发现一本书,讲何晏的……我:卧槽居然有这么一本正经地为何晏洗地的书我再笑五百字——
清醒一点说好的客观呢?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个司马本位,对对面那帮视若乱党。然而在南京几个博物馆进进出出,偶尔邂逅东晋他爹西晋,那帮子清谈客里数见何晏、竹林七贤——我:心疼夏侯玄。
当时的我还深受夏侯玄其扰。
看过这本书后,我,还是一个司马本位,对对面那帮视若乱党。


所以就没什么区别吗!?


这本书让我深陷思辨,参悟了本文第二段,也意识到第一手史料的记叙,其实真的很接近历史本身。


在《补遗·蔽日》文后,我写了这么段话:

这说明历史记叙得还是很好的,一千八百年前的这场政治斗争,从当时局里局外的人,到现在,始终都有看事情完全不一样的两个出发点。
这一年也从生活中想通了一些,更加领悟到:有很多事当中,谁都没有“错”,只是两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三观不同,不能互相理解罢了。
傻逼也有自己的道理,何况曹爽他们不纯然是傻逼x

上述其实就是我看那本书的观后感。


看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笑对面失心疯,对面见我应如是。
说了这么多,对面究竟怎么失心疯呢?


“《魏略》的记载是不真实的”(针对三国志注引魏略说何晏性格乖张穿衣形制和太子一样引起曹丕反感)、“傅嘏的话语极不可信”(指三国志注引傅子记载傅嘏对何晏、夏侯玄、邓飏的评论),这样的用语和感情色彩,一个何晏迷弟跃然纸上。

作为一个合格的司马本位迷妹,当时我就连发三条说说——
扯远了,这位作者是极为适合穿越回去搞直播的。对史料的采信如此随便,请问还看什么历史,只好请他自己去写了。


【我其实也觉得子元鸩妻不应当至少当时肯定不是这个原因吧(显而易见啊),但说不定李世民隔了几百年验过尸了呢】


这本书成书还是很中规中矩的,最后引证了一些后世学者的看法,其实还行不毒。只是说司马师阴险狡诈并且把何晏的死归于司马师和他的“私仇”,又认为三国志对司马氏多有回护。
顺便书里还提到“司马氏也是儒学名门”,严格来讲,河内司马氏走的是读史路线而不是读经路线,这里说法不太对。
作为一个唯粉,我也不懂为什么对面所有人都喜欢预设他们一家从一开始就是奔着篡权去的。难道不是一次次在突围破困中发现了更大的附加利益?难道司马炎称帝符合了所有人的预期?(恰恰相反好吗!!)我也不否认父子三个一世魏臣多少有点偶然因素——死得突然又太早是谁也不想的。


然而最后想了半天,最终觉得两派斗争确实,我站谁就觉得谁好,理由无外都出自自己的论点。到底有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或者只是想当个权臣更好地治理朝纲,真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在天图看的三国相关更多些。


第一本是一本重写一遍《三国演义》的,粗略过了一遍,没什么好说的,师昭兄弟俩骨科感依旧超强,而且我还真没注意过刘禅把司马师比作董卓!?


第二本写少年曹操。你惇叔被各种遗忘,究其原因不过是后人无从得知他本纪记载的诸多缺漏。是他真的无所为还是有所为而被抹去,我倾向于后者。古今笔者们的刻意忽略,是真的无从探讨还是容易滑向一个诡异的方向?


【给我开,往一千八百年前的城市边缘开】


第三本还是写司马家父子三个,前文所举的例子便出自这本。

怎么说呢,一千八百年前的那场鏖斗,始终都能从两个几近完全相反的出发点出发,看到的事物和人物近乎截然不同,各自又能比较完整地自圆其说,其实是一件很妙的事情。


然这世间错综万象,不过皆是如此。
还要怎样的真实才算是真?


评论
热度(1)
© 爱尽不言 | Powered by LOFTER